working place
職場牧養

十年職場幾番新

十年前筆者以《職場事工淺談》為題,從自己不同角度的觀察和了解,在《職報》寫了五篇有關香港職場事工現象和發展的評論文章。轉瞬十年間,信徒和堂會對職場事工的興趣和參與都普遍地提高了,我們見到很多神學院都會就職場的議題主辦研討會、開辦有關的學科,甚或文憑、學位課程;而職場神學或相關實踐課題的書籍亦都出版多了,其中一些著作甚至會在坊間一些非基督教書店出售。這種種現象都是可喜,亦顯示這事工的正面發展,以及信徒和教會對這事工的重視。然而,在這十年間事工的發展過程中,筆者亦觀察到一些仍被忽略而須特別留意的地方,本文嘗試分享其中兩方面。

Marketplace(市場)vs. Workplace(職場)

首先筆者要指出,時至今天在香港推行的,或絕大部分堂會和職場信徒所關注的所謂「職場事工」,都只是較狹窄的Workplace Ministry,因此對在職信徒的教導和牧養亦是較個人性和微觀性,而缺乏對工商業界、經濟社會和機構制度的論述、研究、批判,以及教導如何參與。

或許這是因為「職場」這名詞帶來的誤解或限制所致吧。記得在大約二十年前,當Marketplace Ministry這個觀念和名字在香港被認識時,它的中文翻譯曾有過不同的嘗試和考慮。當時若將 marketplace 翻譯為「市場」的話,可能會被誤解只與商業貿易有關,若翻譯為「市井」的話,則比較狹窄,亦略帶負面的語氣(因聯想為市井之徒)。事實上Marketplace 並不容易翻譯為中文,因為這詞原本所涵括的範圍實在十分廣闊,它包含整個社會的個人、群體、機構、企業及政府日常工作、交易和運作的場所和處境,所以並非單指職業場所,或日常上班工作的地方和環境。

縱使當時找不到一個完全適合的中文翻譯名稱,但後來大家都傾向用「職場」(workplace)這名稱來代表,這亦可能表示大家已「妥協」地將這事工的關注和焦點,收窄至日常工作和謀生的地方與處境;因此「職場事工」實際上是Workplace Ministry,而不是最初Marketplace Ministry的意思。

筆者這樣提出並非要為「職場」一詞改名,以讓它能涵蓋更闊的「市場」,不過縱使這樣,我們所倡議和推動的「職場事工」,實在不應只單單停留在與日常工作和上班的事上。除了個別企業或機構有自己的文化和核心價值外,不同的工、商、專業界有不同的運作、操守、文化和核心價值,它們不僅會直接影響業界中個別的企業、機構和職場,亦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金融、經濟、財富分配、民生和社會制度等。因此我們不單要關心個人如何在個別的職場中持守信仰,活出見證,亦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監察、批判和影響當前市場的運作和制度,以致它能反映上帝的真、善、美和義。

不過話雖如此,大部分的在職信徒,似乎亦都只對那些與他們的工作和身處的企業環境有直接關連的教導和牧養才感到有需要,因為他們會認為「職場」就是他們每天上班的地方,而對業界、制度、經濟、社會宏觀的論述和教導,雖然可能覺得有其意義,但是總會感到距離太遠,甚或並不實用。

另一方面,要對市場中業界、制度、經濟、社會等作神學批判和教導亦不容易,除了對此要有深入認識和在信仰、神學的整合外,更不能只「離地」作理論性教導。在香港這樣兩般皆通的牧者和神學家委實不多,目前在這方面發聲的多是業界在職信徒,他們憑藉讀完一個神學課程後,便要「膽粗粗」地嘗試對他們的業界和制度作出論述、批判和教導。請勿誤會筆者在此要揶揄這些職場有心人,而是嘆息華人教會嚴重缺乏能在聖經、神學上進深研究和整合的資深業界人士,以致教會對牧養、教導信徒和信仰群體,以及在影響和轉化市場制度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年輕上班族群與職場牧養
另一個被忽略的地方是年輕的上班族群。一直以來,基督教職場事工機構所服事的對象,都是透過地方堂會轉介或在職場信徒小組團契所聯絡到的信徒,以及這些信徒所帶來的同事。不過在過去一般來說,很多機構的服事都沒有刻意或重點地針對年輕的一群(特別是所謂「80後」、「90後」),不單如此,根據一些機構的觀察,她們服事對象的平均年齡更有上升的趨勢,而當中80後、90後的參加者則愈來愈少。

然而,今天在社會上或職場中,年輕的上班族所受的壓力和挑戰不會比中年人小,因此他們在職場牧養和教導上同樣有所需要。再者,在事工策略上,我們豈不應早日在年輕人身上打好基礎,來預備將來更大的挑戰和承擔嗎?不過,在職場的事工上,究竟是年輕人被忽略了,抑或是這事工不被他們認為是重要和具意義呢?

筆者覺得地方堂會對年輕上班族群的牧養亦出現同樣的問題。在過去數年,因著一些社會政治議題和運動,信徒在教會或在一些信仰群體當中都經歷著某程度的分化和撕裂,尤其是年輕的一群,他們在如此沖激下,有的選擇離開教會,而留下來的對教會的牧養和領導,亦不像從前那樣予以信任,以致堂會對他們的牧養教導愈發艱難。

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是堂會或是機構,對年輕上班族的職場牧養和教導的事工都應該要考慮:

1. 要明白青年人在現今社會處境狀況下,他們如何視工作和職場的意義,以及他們在其中的感受。我們不可單憑感覺閉門造車,或道聽途說地以為年輕上班族便是這樣那樣。正因這方面的重要性,早前HKPES與商區福音使團曾聯合作了一個有關年輕上班族職場生態與心態的問卷調查和研究。我們從中所得的資料結果和分析研究,將會對制定職場年輕一群的牧養和教導策略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2. 要平衡負責牧養和教導的同工的資歷與年齡。對一般的成年在職人士來說,甚麼「職場達人」、「資深專家」都會是受歡迎的講員或事工負責人,但對年輕人來說,除非來者是他們欽佩的前輩,否則長長資歷的老手不一定是他們所受落的。不過職場牧養服事的同工,並非青少年外展工作的前線社工,他們需要有不少於被牧養者的職場經驗,亦要有足夠的聖經、神學認識,以致可幫助年輕人整合職場與信仰。

因此,太年輕或年長的都未必適合。但環顧一些職場事工機構以及堂會,那些負責職場牧養的同工大多是年過四十,甚至五十;這亦反映出合適的牧者和事工負責人實在十分缺乏。

3. 要採用年輕人熟悉的平台,但避免高深離地的信息。今天的年輕一代,無論是因為他們思考方式和上一代不同,又或者對權威的抗拒,都會令他們覺得一般的職場事工理論或神學教導離地或不易明白,所以都會令教導和牧養他們的牧者覺得不知何處著手,又或者有時因摸不透他們的心思和喜好而感到沮喪。

筆者日前觀看一套有關一個明朝女醫師的電視劇集,當中有一段劇情講述她如何用藥方,醫治好那個完全不肯服藥的皇太后。她的方法就是將藥物放入太后喜歡吃的食物一起烹調,因此太后在不知不覺間經已服藥,最後藥到病除。筆者相信,職場的教導和牧養同樣可以以此為策略,多用年輕一群所熟悉或喜好的平台,例如社交媒體,來教導他們容易理解的信息。

總結
職場的事工無論定位是微觀的個人工作倫理抑或是宏觀的職場轉化,又或者牧養的對象是年輕一代抑或是成年一族,事工的推行必須隨社會、經濟和職場大環境的改變而在策略上有所改變和適從。所以,這事工是需要與時並進,亦要結合職場信徒、地方堂會和職場事工機構的力量,一起來參與和推動。盼望在上主的恩典保守和帶領下,香港的職場事工在跟著的十年會有更大的發展。

袁海柏(HKPES 執行董事)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二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