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ed with hearts and cross
聖經與職場

從《腓利門書》思想奴僕的召命

Enrich

今天在資本主義及成功神學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同樣被塑造成為以市場流行的價值觀來看及尋找召命,因此,踐行召命往往被不少信徒以為與成功或影響力連上關係。然而,召命本身是人回應創造主放在我們生命的原意,而這在聖經的教導中,往往與現實的世俗處境有很大的張力。我們又常以自己是主的奴僕來形容服事主,回應召命,原來,這一切都並不簡單,值得我們再三思想。

《腓利門書》是保羅以被囚的主僕身份,寫給一個因保羅而信主的奴隸主腓利門的一封信,信中要求腓利門重新接納他的奴隸阿尼西母為弟兄,此書信讓我們重新思想甚麼是奴僕,甚麼是奴僕的召命。

奴僕是一個怎樣的召命?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保羅在他的書信中自稱為「主的奴僕(δοῦλος)」時,他的意思是甚麼?從保羅當所身處的羅馬帝國來說,δοῦλος一詞是指「奴隸」,作為奴隸,就沒有人的尊嚴和權利,甚至不必被視作「人類」。實際上,奴隸只是其主人的「資產」及工具,和其他資產毫無分別,可以被買和被賣。因此,「奴隸」是一個充滿貶意的名詞,當中滿有完全被主人指派、沒有個人自主機會的含意。

因此,當保羅自稱為主的奴僕時,他想表達的,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基督信徒「聽主話、行主道」那麼正面和浪漫(甚至有點高人一等之意)的一回事。事實上,在保羅的時代,δοῦλος(奴僕、奴隸)這個字本身是充滿張力,代表著沒有價值、被人鄙視的一個群體。

當保羅說自己是「主的奴僕」,與今天我們形容自己是「主僕」的意思有很大分別,他是想表達一種召命觀念,就是他只接受基督的命令,他不介意在別人眼中,他與奴隸沒有分別,都是被人看輕,甚至毫無地位、毫無自由、亳無身份的「物件」。

很明顯,δοῦλος(奴僕、奴隸)這個字其實是挑戰我們今天對召命的理解。

在《腓利門書》中,保羅勸勉腓利門,因著認識基督的榜樣與愛,要知道自己是學習基督作奴僕,並透過接納本身是奴隸的阿尼西母,活出與羅馬主流價值不一樣的觀念。就如保羅在《腓立比書》指出,基督「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正是我們所有基督徒要學習的方向。因此,「奴僕」是回應和踐行召命的基礎,而奴僕的價值就在於看見他者、服侍他者,而不是與世界的價值同流。

如何回應奴僕這個召命?

「8 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 9 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

保羅是用愛心去求腓利門接納阿尼西母,而不是以使徒的身份吩咐他,因為他知道唯有愛能真正改變人心。這種愛是基督「取了奴僕的形像」的愛,是看見他者而甘心向下流的愛,並不是今天資本主義之下,成功神學所說的感覺上的愛。基督的愛是律法總綱上,愛人如己的愛,是踐行召命的基礎,而這基礎,就是作奴僕。

註:本文是葉漢浩博士在HKPES「2017年度職場論壇──活在變遷中的召命」(12月16日)的分享節錄。

葉漢浩(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九.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