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醫聖經默想系列

你的強項就是你的恩賜?──功能秩序的迷思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 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神說:「天上要有光體, 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創1:11-19)

根據《創世記》第一章的論述,神賜人各樣的禮物,「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創1:29-30)。種子與果子都是給人作食物的;其他便 給走獸與飛鳥作食物。在神創造豐富的資源中,盡是各從其類,不同的資源供不同的對象享用。

神的創造是各從其類的,我們各有不同的特點、潛質和恩賜,我稱這種創造安排為「功能秩序」。神將不同的負擔和能力給予我們,乃要我們按着神的心意,實行神給我們的召命。各人在不同的時空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各自的模式、姿態與範疇,都不盡相同,這就是神的設計,這點對我們信仰和人生觀有重大的意 義。

恩賜、事奉、職場

我們今天喜歡與人比較,常羨慕能像某某人便好了,不覺間輕看了神所賜予自己獨特的位分。對於恩賜,我建議可稱之為我們天賦的功能,也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其實在創造秩序中,功能秩序的涵義十分廣泛。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配搭,原是神創造的創意,重要的是每人都有獨特的角色和位置。天國就像交響樂團,各 人負責不同的演奏部分,各展所長,奏出美妙的音樂。協奏時不能埋怨自己為何不是奏主音,奏主音時又嫌太辛苦;在樂隊的搭配裡,每人都有重要的角色。足球場上也一樣,前鋒、後衛同樣重要,若每個球員都爭做射門的角色,就難發揮合作的精神。

這道理非常簡單,但偏偏很多人都不明白,認為當某種行業,做某個職位便較高貴。或者受到父母或同輩施加的壓力,怕被取笑、排斥,為免吃虧便事事與人比較。有時候,一些在世人看來平凡的工作,我們縱有神的呼召,也不願投身,不肯嘗試。

究竟有多少人願意按造物主所賜的氣質、恩賜與能力去求職呢?抑或只是按別人的期望和自己的野心向上爬,忘卻了神賜我們的負擔。有些工作須付上許多工時,回報卻是出奇的微薄,可是有些工作毋須埋頭苦幹,卻能賺到大量金錢。從人的角度去看,有利可圖,自然會選擇後者。但值得思量的是,神到底要求我們作甚麼?

今天,不少為人父母者很愛干預子女選修的科目,鼓勵他們選修熱門的,畢業後有把握賺錢的科目,完全忽略他們個別的氣質和興趣。其實子女是屬乎神的,不是屬父母的,不能用來滿足父母們的「事業」期望。

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由於現代社會的職場太過以經濟成就為主導,令很多人在受教育時便以「錢途」作為「前途」的方向,忽視了自己的本質 是喜歡甚麼,更沒有考慮那些高收入的專業是否真的與自己的本質配合,結果是職場的工作與自己的負擔未能匹配,在這情況下,人便變得很無奈,對工作沒有使命感,更難言整合工作和信仰。

回應神的召命的相反詞就是被驅使。我們不應該受其他世俗的雜音騷擾,或被自己的野心驅動,順着別人的期望行事。一般人會認為追求快樂、逃避痛苦乃 驅使我們的動力;於是多勞多得、趨吉避凶的思想充塞腦袋。我們不是被呼召而是被驅使,因此,我們要回歸於神,聽祂差遣,聽祂呼召;先要放下籌算,然後聽而從之。

其實,這種受世俗價值觀驅動,過份看重專業的習慣,不僅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職場上的工作,甚至我們在教會中的事奉觀念,有時也難以避免。

再看,在教會日子久了,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弟兄姊妹在職場上的專業,往往亦是他們在教會事奉的崗位(或功能)。例如,某當會計師的弟兄可 能同時是教會司庫。曾有作醫生的弟兄姊妹對分享說,在過去多年,教會每有營會或大型活動,都「只」會邀請他們擔任救護人員,令他們感到頗為沉悶,而他們心中最希望參與的事奉,往往可能是擔任查經或帶領崇拜等與醫療毫無關係的事奉。他說:「我們的工作專業雖然是醫生,但我們並不希望連在教會的事奉中,也被人 按我們的工作專業來去界定。」

到底,從創造的角度來看,甚麼是一個人的天賦功能(召命),而工作專業或技能,是否就等於是創造主給予一個人的召命?

功能秩序就是你的所召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2章6-8節中,對於不同的功能(召命)的踐行有這樣的教導:「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從保羅對恩賜的運用中,我們發現原來恩賜不是一種職位、工作,或任務,而是由創造主給予人的功能。於是,我們更應當反省,不少的恩賜觀念其實只是聚焦於人的工作 / 職業或技能,與上主給予的功能未必連上關係,而這點,正正是很多在職信徒感到十分困擾的地方。

例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對資訊科技(IT)有很大的期望和需求,令所有與IT有關的工作都被人認為不但有前途,而且更是有「錢途」,於是 IT成為大學最熱門的學科之一,不少父母更「強力建議」自己的孩子攻讀IT。幾年後,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年輕的IT從業員其實根本對IT本身並無興趣,他們 當年選修IT,大多是因為覺得將來「揾到錢」而已,而並未有考慮到自己個人的職業性向是否適合。從事IT行業數年後,隨著行業環境轉差,以及自己生命成長,他們發覺自己「根本不是這類人」。然而,形勢比人強,在家庭生活和經濟壓力下,他們只好勉力工作,暫時不作他想。

在一個極度講求「錢」途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往往會令人的工作與他的天賦功能並不一致,這是件既常見又可惜的事。

回到保羅的經文,若某人的天賦是搞創作的,卻在現實中做IT系統的管理人員,他就很難在工作中踐行《羅馬書》的教導,這是無可奈何的。然而,我仍建議大家,不要單單考慮工作或職位的市場價值,因為這在信仰上並不是最重要的。也許大家都知道,在從事神學工作之前,我的職業是個醫生。

讓我們來看看《使徒行傳》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巴拿巴。根據《使徒行傳》的描述,巴拿巴本身是個利未人,但他有個稱號,叫做「勸慰子 (son of encouragement)」,而勸慰,就是巴拿巴在《使徒行傳》中的發揮的功用。在保羅回轉後,到了耶路撒冷,但那時門徒都怕他,因為不信保羅是門 徒,若不是得到巴拿巴接待,而且引領他去見使徒,保羅就難以開展他傳道的工作。之後,保羅因為不滿意馬可的宣教表現,決定在第二次宣教之旅中不帶他出發,巴拿巴為繼續讓馬可參與宣教工作,不惜與保羅爭論,甚至分道揚鑣。若干年後,保羅在獄中要求提摩大把馬可帶來見他,而馬可後來更成為了第一卷福音書《馬可福音》的作者。巴拿巴忠於他天賦的功能,成就了新約中兩個重要的人物。

忠於所召,發揮功能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見,一個人的天賦功能,可以就是那個人的召命。

對於工作與一個人的天賦功能不匹配,《傳道書》10章5-6節這樣說:「我見日光之下有一件禍患,似乎出於掌權的錯誤,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 人坐在低位。我見過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如果某工作根本不宜由某人擔任,卻不得到更正,這樣,無論對那人或那份工作而言,傳道者都認為是一 件禍患(an evil)。可見,若我們忽視創造中的功能秩序,其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最後,也許有人會問,若有人因種種原故,他的職業與他的天賦功能並不配合,那麼他應該怎樣呢?我的意見是,由於我們的社會過份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加上各人的處境不同,所以只能按當時那人所能做的範圍來處理。正如我在《從禮物到三種創造秩序》1引用的例子指出,當眾人忙於討論那生來是瞎眼的人的原因時,耶穌就發揮了他當下的功能──治好了那人的眼晴。按照同一道理,也許那人現時的職業與他的天賦功能並不配合,但就在現時,他的功能就是以工作來養活他的家人,而這,也是不能忽視的。

1 《職報》2015年3月

聖經詮釋:楊錫鏘牧師
文章整理:黄讚雄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二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