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命觀 職場神學

召命為本的在職信徒牧養

在職信徒的牧養經常強調要在職場活出信仰的見證,首先是在行為和品格方面得到別人的認同,繼而讓人對基督信仰有好感,以至逐漸接受並信主受洗,彷彿這就是大團圓結局。

然而,職場的現實或扭曲卻令信徒舉步維艱,若不是以消極幹活的心態捱過每週40多小時的奴役,就是充滿著身不由己的挫敗感在週日回到教會療傷。作為在職信徒的導師們,自身的處境或許跟信徒有過之而無不及,卻因為有關顧的責任而接收了很多負面情緒,雖能仗著經驗或見識較多而給予適切的回應,心底裡或許也為到信徒以至自身的困局感到無奈及無助。

與此同時,在資訊泛濫、傳媒炒作及社交網站鼓吹的氛圍下,一些本身已對社會現實充滿怨氣的在職信徒難免會感到現實處境跟教會宣講的落差很大,導師們或出於保護信徒免於社會現實的挑戰,多鼓勵他們著眼於教會事工或福音傳講的參與,間接令他們認定信仰的實踐只限於教會群體中,加強了聖俗二分的信念,但這實在不是信徒之福。更嚴重的是信徒在長期的挫敗感下變成信仰麻木,既不會為職場的扭曲現象感到不安,也不會為到自己在其中的失敗感到爭扎或懊悔,因為只要繼續穩定聚會,分享時多強調有恩典有祝福,捱至退休、脫離工作奴役,已經算是「對得住上帝」了!

在福音書中,對耶穌如何牧養門徒很多時均有交代詳細的場境,這就說明牧養的方向是不應將信徒抽離現實處境,反之是要進入現場;因為生命的陶造是一個歷程,有起有跌,在經歷中學習及成長。

召命的尋索同樣是一個歷程,更重要的是兩者都不是由我們啟動的;人在出生後就不斷地探索,更精確的描述是在成長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上帝在我們成長中的足跡,甚或是神蹟,既不是偶然,也不會是無意義的遭遇,因為這實際是創造的過程。尋索的歷程中既有生命的反省,也要有具體及客觀的生涯規劃,即是從多層次多角度去考慮,包括核心技能、重視的價值、持久的興趣、自然流露的性格、工作環境等。

不少教會採用定時定點的牧養模式(在教會內,在既定的聚會中),內容也多是早已安排、「非即時」的。在職信徒不單可能會因經常超時工作而未能出席,更可能會因模式或內容的局限性跟他們的工作有頗大落差而失去參與的動力!耶穌基督對門徒的牧養既有差派70多人的宣教行動,也有針對12人的門徒訓練,更深入的是一同經歷變像神蹟的3人組!

很明顯,耶穌基督對門徒的牧養是「個人」的,也是「召命」的。

筆者近年嘗試藉著以召命為本(Vocational-based)的個人生命導引(Mentoring)牧養模式,推動及鼓勵導師們實際地幫助在職信徒從實踐召命的角度演繹要在職場活出信仰見證的聖經教導。召命在聖經中基本上有三層次的意義:一、從罪中回轉,相信並跟隨耶穌基督; 二、在生活上實踐行公義、好憐憫的教導;三、在世上活出上帝給個人的獨特呼召。工作佔去生命超過一半或以上的時間,職場無疑是信徒實踐召命的主要平台之一。職涯生命導師可以透過生命導引的牧養模式與信徒在召命尋索過程中同行,並鼓勵信徒在職場中活出上帝給予個人的獨特呼召。

筆者相信在職信徒的牧養正是需要這種著重個人和召命的牧養模式,就是導師(mentor)於在職信徒(mentees)的某一個人生階段中,透過彼此建立一種進深的主內肢體關係,藉著個人生命的牧養,包括以召命為本的生涯規劃、定期或不定期的面談、小組、一起讀經、禱告或不同方式的溝通等等;mentor跟mentees分享在職場上的生命智慧和體驗,同時也包括信仰、家庭或社會參與等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和領受,從而豐富(enrich)及強化(empower) mentee於職場上各個人生的階段的成長。

高銓邦(HKPES項目主任)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九.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