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迷思

愈小愈美麗?

一個國王要到遠方去,臨行前把十個僕人叫到面前,交給他們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然後就出發了。不久,這位國王回來。他又把那十個僕人叫到跟前,要他們報告賺了多少錢。頭一個上來說:「陛下,你交我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國王讚賞地說:「好哇,你這樣能幹,我就給你權勢,讓你管理十座城邑。」第二個上來說:「陛下,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五錠。」「也不錯,」國王說,「你可以管理五座城邑。」

又有一個上來說:「陛下,你的一錠銀子在這兒,原封未動!我一直把它藏在地裡,沒敢拿出來。我本來怕你,因為你是最厲害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收……」國王聽見這話,便沉下臉來訓斥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話定你的罪!你既然知道我是最厲害的人,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錢莊,等我回來的時候連本帶利地交給我呢?」說著轉身對其中的僕人說:「奪下他這一錠銀子,交給那賺得十錠的人。」「陛下,」身邊的人說:「他已經賺了十錠了。」「我告訴你們,」國王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我還要加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這個故事,大意出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後來被知名社會學家莫頓,應用到描述社會上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現象,稱為「馬太效應」。姑勿論這現象背後成因是否公平公義,但「有的越有」局面卻是無處不在。過去五十年,有一現象從來沒有改變,甚至正在不斷惡化,就是世界上大約10%的人擁有全球超過85%的財富,而全球10位巨富的財富超過了50個最窮的國家;十年前,非洲還佔有3%的世界貿易額,今天卻減至1%。

回來看企業,企業的「滾雪球」效應更為明顯。企業一旦在行業上成功了,便因為品牌效應所帶來的信譽度,藉著其優勢,一直贏下去。例子比比皆是,如微軟、匯豐銀行、李嘉誠王國……等。

造成企業競爭中的馬太效應,主要成因是因為經營的邊際成本遞減及顧客對品牌建立了慣性採購的忠誠度,因此企業為要建立競爭優勢,不得不盡快強大起來,因為大的較能勝小的。

企業能夠擁有「點石成金」的本領,關鍵在於是否擁有比別人強的優勢,而這等優勢往往是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所取替。假若企業擁有多個事業項目,要求每一事業單位均表現比人強,這種期望近乎不切實際。可惜許多企業卻偏偏在分配資源上,採取「抑強扶弱」的策略,投放資源於弱勢部門,至終績效不張,並大大減低原來有良好表現部門的「槓桿成效」。

根據企業馬太效應,在成熟的市場中,原來積弱的企業要在行業中反敗為勝,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相反,企業應集中力量追求在某一領域獨佔鰲頭,強化其競爭優勢,在資源分配上「錦上添花」,策略上「抑弱扶強」。 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穩佔市場佔有率的一二位,便能在一段很長時間內支配市場,這便是現實世界裡的80/20理論,即超過80%的銷售集中於少於20%的企業。這種現象在香港的銀行業、房地產、超級市場、便利店、電訊業、保險服務等市場普遍存在。

當然,沒有企業能長久倚賴「馬太效應」而生存,只要市場出現某些變動,便有機會讓追逐者追上。這些契機的出現,千載難逢,例如:龍頭企業在重大決策上犯下大錯(例如百富勤大力開發新興市場),或科技革新(例如微軟的掘起)。當弱勢企業乘勢冒起,便需集中資源發展優勢,實行「錦上添花」,開創另一輪的「馬太效應」──有效運用資源,取得更佳成果!

企業管理中倡導的「愈小愈美麗」,往往只是在資源的有效應用及風險管理中能突顯其優勢,例如小企業較大企業靈活,在轉勢的市場中,較能容易轉向及翻身。但若在講求議價能力的商業社會中,以等同資源所獲得的槓桿成效,還是大企業佔盡優勢,「螞蟻搬大象」往往只是神話而已。

故事一則:一個窮人,對神仙總是十分虔敬。神仙被他感動,決定幫他一把。於是神仙在他面前顯靈,把路邊的一塊磚頭一指,變成了金磚,送給他,可是這個窮人並不滿意。神仙又把手一指,把一尊大石獅變成金獅,一併送給他,可是他還嫌太少。神仙問他:「怎樣你才滿意呢?」這人支吾了一陣,說:「我想要你的那個手指!」這個寓言並非只說明人性的貪婪,還說明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本」,就無法擁有「點石成金」的本領。在職場,必須早點建立這些「資本」。

司徒永富(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鴻福堂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