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way another way
召命觀

機遇與抉擇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拿俄米說:「女兒啊,你只管去。」路得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得二1-4)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九11)

人生在世,最令人無從掌握的,就是機遇。無論一個人如何有能力,若缺乏機遇,最終往往是功敗垂成。反過來說,當我們以為已臨絕境,再無盼望時,卻又可能因觀念一轉而忽然否極泰來。對於機遇與抉擇,我想起路得。

閱讀路得記,我們多從拿俄米的角度去看。於是我們會看到拿俄米在跟隨丈夫以利米勒由伯利恆移民摩押地後,遭到種種的不幸,結果丈夫死了,兩個兒子也死了,只剩下自己和兩個摩押兒婦。拿俄米覺得自己很苦,以致她在回流到伯利恆後,叫同鄉不要再叫她「甜」,而要稱她做「苦」。然而,若我們認同拿俄米是命苦的話,那個在丈夫死後,陪同家婆由自己的家鄉摩押移民到伯利恆的路得又該如何形容自己呢?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一直視摩押女性為「不祥之女」,這點路得應該心知肚明,如今自己家公和丈夫均已死去,免不了被人指為「尅夫掃帚星」,選擇陪同拿俄米到伯利恆不但不能取悅拿俄米,更會被伯利恆的以色列人投以防備甚至歧視的目光。然而,拿俄米既是自己的家婆,她的丈夫亦已死去,而且年紀又老,可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於是決定與拿俄米共同進退。

當日路得嫁給拿俄米的兒子時,哪會想過有一天她會離鄉別井,與一個年老無依的女人,移民到一個敵視自己的地方去居住!

多年前,拿俄米陪同丈夫和兩個兒子因為生活而要移民到摩押,結果只死剩拿俄米,三個男人為了生活,不幸客死異鄉。如今路得因為要陪同拿俄米,而要移民到伯利恆,擺在這兩個女人前面的,又會是甚麼呢?對她們來說,想福得禍好像已是生活的一部份。

在伯利恆,到了收割大麥的時候,路得向拿俄米提出拾麥穗以維持生計。一個年輕摩押女子到以色列人的田間拾麥穗,不用想也知道難有好結果。這點,路得與拿俄米應早已心知。

然而,當路得實行這個抉擇之後,她有了一個有趣的機遇,就是踫到波阿斯。聖經只用了一句「恰巧」,就改變了拿俄米和路得,以致整個以色列族的命運。因為這次恰巧,路得再嫁予一個以色列人,而猶大財主波阿斯則娶了一個來自摩押的女子為妻。亦因為這次恰巧,摩押女子路得成為以色列聯合王國開國皇帝大衛的曾祖母。

而且,這次恰巧,並沒有令波阿斯死去。

若干年後,到了所羅門王的時候,傳道者說:「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作者:楊錫鏘、黃讚雄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2012年5月13日,第1289期,並蒙允許刊載於HKPES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