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素養

尋找就尋見──使資料變成資訊

本文嘗試探討「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7)這段經文如何應用在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當中。一名出色的個人知識管理者會透過輸入子系統(參考附圖:這是第一幅圖片中相關部份的放大)去啟動一個既複雜又艱鉅的「大海撈針」工程,清晰的目標成為他的導向,他往後還要完成以下的步驟。

²Ä¤@¡A 審視並分析環境所呈現的資料。環境狀況的改變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科技、法律、競爭等等,而這些因素亦是互相影響的。通識教育其中一個目的便是要啟發學生就具體議題從多方面進行相關的思考。

另一個例子就是投資者要審視並分析眾多環境變化的資料去衡量一隻股票的價格是否合理。資料可來自不同的源頭──國家、城市、政府、機構、人物、報紙、雜誌、電台/電視節目、講座、課程、互聯網、YouTube、網誌等等。

²Ä¤G¡A 把資料轉化為資訊。這個步驟的目的是從已獲得的資料中把不相關的東西(或稱為「噪音」)濾走,從而獲得有用的資訊。近期,很多網站把日常家庭用品的價格(數據)按時上載,方便普羅市民比較超級市場所提供的價錢。要準確地從中找到最低的定價(資訊),消費者便需要濾走大部份無用的數據。

另一個目的是從過去眾多看似是雜亂無章的資料中(例如:黃金的價格)尋找轉向趨勢的蛛絲馬跡。當其他人在波濤洶湧的數字大海中迷失的時候,一個能夠總結過去和洞察先機的人便能警示我們當中的機會和挑戰。

然而,同一件事情對某甲可能是珍貴的資訊,對某乙卻祇是無用的資料,因此過濾的過程必須以個人目標導向。

第三,下載或汲入資訊。這個步驟可以接連「運作子系統」,把資訊即時處理,不然,便是接連「儲存子系統」,把資訊儲存留待日後使用。現今,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由於下載資訊並不是以明確的目標主導,引致「資訊氾濫」的情況。諷刺地,這要歸功於我們不斷降低電腦記憶體的成本的技術。

但也有許多人在透過電腦科技下載資訊(甚至祇是審視資料)時會感到不安,因為他們會擔心電腦病毒、被入侵、不良網站、虛假資料、版權等等的問題。現時相關的法律未能及時回應電腦科技急速的發展,近期一些香港名人的不雅錄像被上載及流傳正好揭示了這方面的不足尚待解決。

個人知識管理者需要有批判的思想,有辨識的能力,有遠見和智慧,才能完成以上三個步驟。筆者相信要滿足上述要求,時下的電腦搜尋器和相關的軟件,相比於人類的腦袋,仍是落後。舉例說,最近我尋找與個人知識管理(PKM)相關的文章時,得到的結果幾乎全都祇是跟其中一個關鍵字有關,即「個人」,或「知識」,或「管理」,看來設計軟件的專家仍未能處理到不同用戶複雜的思維活動。

被下載或汲入的資訊可以透過「儲存子系統」被儲存下來,這個子系統亦同時儲存來自「運作子系統」(即所謂的行動學習循環)的輸出。個人知識管理者可以有很多的選擇 ─ 是否儲存、全部或是部分儲存、立即還是稍後才儲存等等。

一個聰明的管理者明白到質比量更為重要,他/她也需要注意下列有關儲存管理的事項:儲存的媒體需要考慮成本、相關風險、環境污染等,如何計劃預留的空間;內容的管理和索引方式,以方便將來的搜尋和引用;處理查核和更新,要平衡成本和風險;還有私隱和保安的問題等。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其中一個預言已經在個人知識管理的領域得到應驗:「未來最大的挑戰是越來越多人需要作出不同的選擇和管理自己;我們的社會完全未預備好面對這個轉變。」隨著成本下降令資訊科技的相關活動急速發展,引致輸入和儲存的問題倍增。我們一方面肯定資訊科技是人類一個辦事快捷、精明和忠心的僕人,但作為一位明智的知識管理者,我們也需要意識到它(更準確一點,應該是資訊科技的設計者)也可成為人類的公敵,因為它不斷令這世界產生恐慌、憂慮、病態、衝突和分化。

一個出色的個人知識管理者若能明白「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在載入及儲存的過程中便能避免陷入迷失、沈溺、過勞、甚至頭昏腦脹等處境中。他/她可以透過(一)以實質需要主導選擇(二)專注個人規劃的事業藍圖,而不再理會週遭的噪音和(三)過一個自律的生活,換句話說,便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角色、資源和健康等。

林錦華(資深商管講師顧問)
翻譯:馮景賢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2008